在北京市域,重点强化山前及浅山区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永定河、温榆河、北运河等重要河流滨岸带的生态修复,全面推动京礼高速、大兴国际机场高速绿色通道及雁栖河等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平原区要以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中心城区则依据道路条件建设乔、灌、草、花结合的多层次林荫大道,形成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连接各类公园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和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点的生态网络,提升滨水空间品质,让城市居民获得更多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划定了覆盖全域的生态修复分区,包含3大空间、5类主导功能和18个生态修复分区。其中,3大空间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5类主导功能则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建设。以生态空间为例,可以划分为北部山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区、西北部山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区和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3个一级分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等10个二级分区。
《规划》明确,要全面诊断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及修复潜力,绘制全市生态修复一张图,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和整治的重点地区,进一步明确3种修复方式,9种修复类型和修复优先序。2025年前,对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生态安全格局以及浅山区、重要生态廊道等生态安全关键区域进行优先修复,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农田生态修复、重要河湖湿地修复治理和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等。2035 年前,全面实施全域国土空间退损区域生态修复。
航拍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 北晚新视觉供图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实现双向转化?《规划》提出,在保护好建设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探索“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全链条式生态产品转化路径。通过“生态+”治理、利用型修复等方式,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破解首都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6月3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日前已由市政府印发。《规划》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整体谋划全市生态修复的总体布局、重大工程与重点任务,探索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的新模式。环首都区域将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形成京津冀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
绘制全市生态修复一张图
三分规划,七分实施。此次《规划》将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相贯通,破解统筹实施难题。《规划》将各部门碎片化、分散化的工作整合后,统筹部署8大生态修复工程,建立项目库并落图落位,明确18个生态修复分区的修复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为40条行动计划,提供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还建立起全市生态修复工作联席机制和统筹实施机制。本市将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评估,并纳入城市体检评估体系。
《规划》提出,构建环首都—市域—平原区—中心城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立体式修复。在环首都区域,重点修复位于京冀交界地区的门头沟山区—涿鹿、延庆山区—怀来、通州潮白河下游—香河与大厂之间的景观生态廊道,并依托北京平原东南部地区现有森林和湿地,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的森林湿地有机连接,形成京津冀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规划》提出,将拆违腾地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针灸式“微更新”,缝合城市受损生态肌理,增进民生福祉。例如,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小区域见缝插绿、精准建绿,建设口袋公园和绿色开敞空间,疏通和修复城市的绿脉、文脉和水脉,对废弃矿山等存量空间盘活、优化、挖潜和提升,使其与周围生态系统有机融合,修补城市功能。
“微更新”缝合受损生态肌理
北京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自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人地矛盾依然突出,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仍然面临挑战。为此,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该《规划》,首次构建全要素统筹、全空间覆盖、全过程治理、全周期监管的首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实施体系。
文章来源:《森林工程》 网址: http://www.slgcbjb.cn/zonghexinwen/2022/060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