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9部门联合印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十一大工程描绘“绿水青山齐鲁画卷”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记者陈晓婉供图)
□记者陈晓婉报道
本报济南讯近日,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部署11大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其中围绕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规划》部署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黄河沿线生态开展修复。
《规划》明确了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城乡发展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水青山齐鲁画卷”基本绘就。
生态修复格局方面,《规划》明确要依托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两屏、三带、三原、一海”生态修复格局,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进行分区。具体分为鲁中南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鲁东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鲁北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鲁西南沉积平原土地综合治理区、鲁西北黄泛平原人居环境提升区、海域海岛生态修复区6个区。
在此基础上,我省划定七大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分别为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黄河三角洲、黄河沿线、大运河沿线、近岸海域生态修复重点区和鲁西南采煤塌陷地治理重点区。
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规划》提出了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鲁东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工程、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南四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东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工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工程11项重点工程。
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明确,要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植被和景观原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物种栖息地恢复;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土绿化工作,建设高标准生态屏障带;实施土壤盐渍化治理工程,提高立地条件。重点实施区域包括东营市河口区、东营区、垦利区、利津县和广饶县。还要实施黄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黄河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连通性;修复沿黄破损山体,提升生态景观功能;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修复滩区生态环境;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遏制土地退化;强化湿地生态修复,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点实施区域包括沿黄各县(市、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我省将强化资金保障。拓展社会资本投入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为符合条件的绿色生态项目提供担保支持。
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阶段目标是:
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到2035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完成国家生态保护任务,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森林蓄积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率基本稳定。
农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203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步提升。
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到2035年,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城乡生态品质不断提升。到2035年,城乡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矿山修复治理持续推进。到2035年,历史遗留矿山得到有效治理,已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稳步推进。
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到2035年,稳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显著提升。到2035年,推进海湾河口整治修复,实施岸线修复和生态化建设,加强海域海岛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改善提升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
文章来源:《森林工程》 网址: http://www.slgcbjb.cn/zonghexinwen/2022/011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