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城市高水平的园艺让人流连忘返。
而每一个爱花人的心中,一个遗憾恐怕会一闪而过:周期短、路途远,这些顶级技术和品种,无法带回家,只能走马观花看一圈。它们如何反哺市民和日常生活?需要途径。
家门口的小花园远比想象中更加重要。社区花园在上海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走到今天,也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快速铺开后,越来越同质化,缺乏深入的前期调研,未能掌握每个社区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调性,社区花园对社区个性的表达并不足。
比如,城市可食用植物种植的难题。可食用植物的绿色也是城市绿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居民私自在社区种菜,不具合法性,也背离社区花园共建、共享的原则。
而人对自然课堂、生命教育的需求并不会因此减少,所以近几年,上海周边郊区观光农业,已成为旅游新热点,只不过这种方式,市民实际参与度仍然较低。
还比如,基层社区干部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理解社区营造的重要性。但很大程度上,许多人依然囿于传统景观工程项目的习惯,着重于工期和景观效果,忽视居民自治参与。
在许多专家看来,对上海这样的高密度特大城市而言,点缀其中的社区花园特别有针对性,它们见缝插针,组成无处不在的绿、人人参与的绿。
社区花园倡导者、同济大学景观学教授刘悦来心中有一张系统性蓝图。
长期以来,上海的城市绿地不允许种菜,但是英国、日本是可以的。堵不如疏,如何有效引导、合理规范,让人们在中心城区也能从土地中得到生命的反哺?
社区花园是治疗各种城市病的一剂良药,而非阻碍。他期盼,上海最终能建成社区化的绿网,从政府到市民参与,共同打造城市文明。
社区是城市的生命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社区邻里不仅仅是一堆建筑物,更是一团熟悉面孔组成的温暖情感。
人们之所以留恋“家园”,并非因为那些建筑,而是因为家园里的人和故事,比如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的街头细微的接触、闲聊;大人对邻家孩子的善意叮嘱;保管街坊邻居的钥匙、帮忙收取快递等,这些人与人的互动,才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
重视社区的价值,也是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城市能放大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人口密集的都市公共空间里,存在于人们不断涌入城市后彼此学习、获取技能的互动过程中,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才是创新的策源地。
未来的年轻人,不只有手机上的蚂蚁森林,也能在家门口真实地种下成千上万的小花园。
邻里间彼此互动,尽管免不了争吵、免不了协商,但这就是生命成长的常态、社区发展的常态,也是城市更加创新、开放和包容的常态。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家门口的社区花园。刘悦来提供
正文图片:均 刘悦来提供
来源:作者:龚丹韵
文章来源:《森林工程》 网址: http://www.slgcbjb.cn/zonghexinwen/2021/062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