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邕宁区森林防火规划设想

来源:森林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邕宁区地处南宁市东南部系属于丘陵地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木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对发展林业生产十分有利。正是由于连绵不断的山丘才给林业提供了有利

0 引言

邕宁区地处南宁市东南部系属于丘陵地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木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对发展林业生产十分有利。正是由于连绵不断的山丘才给林业提供了有利生产条件,但从防火解度上来看,从自然因素来分析,也给火灾的防范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而本地区的人工种植的森林面积也很大。因此,人工林的种植也给我们防火的规划、设计和操作上带来便利,我们必须从两者的出发点做好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应对森林火灾的发生。

1 森林防火季节

邕宁区地处南方,温带气侯,每年分雨季与旱季,雨季一般是每年的4—9 月,旱季一般是每年的10 月至次年3 月,雨季的时间里,火灾一般会相应来说会少些,在旱季,火灾发生率就会高很多。

2 森林火灾发生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发生森林火灾的因素中,自然因素一般有雷电或自燃引起,雷击引起的一般天干物燥时,有雷电火引起,自燃的原因就比较难以考究。

2.2 人为因素

(1)生产性火源: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承下,虽然已不再是刀耕火种,但山区林区内农田耕种,很多村民还是有烧荒山荒草、收割后烧杂草和残技败叶、然后再抚育耕种的习惯,这两年,由于禁烧桔杆的规定,烧田边草、收割后烧杂草和残技败叶现象就少了很多。

(2)非生产性火源:如拜祭、烧纸、取暖、捕蛇、捉蜂等;广西以壮族人口居多,都有过“三月三”、清明节、“九月九”上山拜祭亡故亲人的习俗,拜祭过程中还会烧纸钱、放鞭炮,还有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在山上小庙上烧香俸神等,这些行为都给林区火灾增加了可能性。

(3)故意纵火:有一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流浪人员)乱点火;有喝醉酒后乱点火的;还有泄私愤报复心理乱点火的。

(4)野营、野炊活动用火引起,有部分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人群,在周未、工作之余,携带家人、朋友,三五成群,骑行在野外进去野营活动。在野营活动中,必然会有煮饭炒菜等饮食活动,只要用到火,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如在上林县的大明山风景区内,就常有这类人群在活动,这就是一个火灾的隐患之源。

在这些人为原因引发森林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拜祭、烧纸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在每年的3、4 月份,在邕宁区的森林火灾中,由于吸烟、烧荒和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占了绝对数量。

3 森林火灾防治策略

3.1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

3.1.1 宣传方式

在政策方面,森林火灾以预防为主,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提高民众的森林防火意识,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意义,各乡镇进行各种防火宣传:标语、横幅、宣传单,增加固定标语和临时标语的数量。

3.1.2 宣传地点选择

宣传的地点,主要是在林区路口,林区周边的有人为活动的区域。让所有路过林区周边、要进入林区的路口都能看到固定的宣传,时刻提醒要进入林区的人们。

3.1.3 宣传人群选择

在基层,宣传的对象基本是村民,对在林区内及林区周边活动或有生产活动的群众、在校上学的学生。

3.2 打造防火林带

(1)防火林带:生物防火隔离带、开挖防火隔离带,邕宁区一共五个乡镇,其中蒲庙镇和新江镇,这两个乡镇的共同点是人多地少,就是山林较少,村庄较多,村庄多就有路比较多,路多可作为天然的防火隔离带,在山林比较密集的林区,把山脊沿线种植防火树种,把大块的林区用防火林带分割成N 个小块的林区,打造成生物防火林带,如图1、图2 所示。

图1 防火林带线路

图2 实地开设防火带

(2)中和镇、那楼镇与百济乡,这三个乡镇的山林的山体都比较高,绵绵不断,林地面积比较大,这几个乡镇防火的对策就有所不同。

除了利用现有的路、水利等作为防火带,还要打造人工防火带。把高大的山岭的分水岭、山脊种上带状防火、不易燃烧的树种,成为生物防火隔离带。

(3)按思路设计的防火带长度,因地制宜,尽可能地配合道路,水库设计,蒲庙镇的林区主要分布在良勇村、仁福村、张村村。以蒲庙镇的张村村为例,整个蒲庙镇的防火林带长度估约为45km。其他四个乡镇情况复杂些,暂不估算。

文章来源:《森林工程》 网址: http://www.slgcbjb.cn/qikandaodu/2021/0619/458.html

上一篇:森林工程树木养护管理对策探讨
下一篇: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控制对策分析

森林工程投稿 | 森林工程编辑部| 森林工程版面费 | 森林工程论文发表 | 森林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森林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