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

来源:森林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趋于大众化,普通的本科教育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趋于大众化,普通的本科教育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近年来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2009年,国家在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和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扩大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收范围,允许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并大力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1]。然而,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同时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笔者以森林工程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为例,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专业是历史最悠久、行业覆盖面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专业适应能力最强、社会贡献最大的工科专业之一。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2]。而森林工程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是以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为目的,以工程力学和机械学为基础,研究采运工程建设和机械使用的专业。其紧密服务于林业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我国颁布了林业“十二五”规划,林业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林业产业正快速发展。面对林业行业的发展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森林工程的发展趋势,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现和中长期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森林工程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培养综合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应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所培养的专业硕士能够较快地适应林业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并有效地解决现场的实际工程问题[3]。

二、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森林工程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由于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与改革的初期、相应的培养制度与体系尚不够完善、相关培养单位的执行能力尚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所以森林工程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硕士缺乏学习热情

1.认识度不够

尽管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大力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但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国内毕竟是刚刚起步,招生比例仍然不大,再加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多年来在人们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度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和录取分数线都相对较低,并常常需要通过调剂志愿来弥补报考人数的不足,所以大多数报考学生及其家长都不认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并将专业硕士作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垫底选择。

2.定位不明确

虽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可以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由于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时间短,所以不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对专业硕士的定位和培养方式都尚未完全明确,甚至于部分高校仍未能完全区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职业规划过程中都不能明确目标,也导致了专业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

综上所述,许多考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其初衷并非是攻读专业硕士,只是因为考试失利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再加上入学后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所以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产生“混文凭”的心理。

(二)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所以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森林工程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来说,更要侧重于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一般要求必须保证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文章来源:《森林工程》 网址: http://www.slgcbjb.cn/qikandaodu/2021/0505/389.html

上一篇:森林工程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分析
下一篇:浅析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及防

森林工程投稿 | 森林工程编辑部| 森林工程版面费 | 森林工程论文发表 | 森林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森林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